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

作者:催眠网小编 点击数:90 发布时间:2021-10-11

  摘要: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认为 内观疗法 有效的核心因素是认知改变。认知改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的。 1.对被给予的洞察 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为)是心理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互影响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命题绘画》《早期回想》和《人

    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认为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是认知改变。认知改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的。
 
    1.对“被给予”的洞察
 
    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为)是心理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互影响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命题绘画》《早期回想》和《人物联想》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测验,可以明显地发现经过80小时集中内观体验,我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征都有了明显改变。短短5天时间里,发生这些神奇而深刻心理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亲身体验,我认为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是心理治疗对内观者的认知模式有调整,特别是对各种“非理性认知”的改变。也就是说,通过内观疗法,内观者可以协调主观和客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自己与他人严重的不协调,而人的主观不仅未察觉,而且不断做出各种努力,期望自己能不断战胜客观、改变他人,并最终失败的过程。
 
    内观疗法是如何改变了人的非理性认知模式的呢?首先是对“被给予”的觉察。人经常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忽略不计,甚至认为这些拥有的东西是生来就有、天经地义的。还有时会夸大自己主观的力量,而忽略客观的支持。内观的三个主题之首就是“对方为我做的”,通过反复思考这样的主题,内观者认知模式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觉察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人(外界)所给予的客观事实。
 
内观疗法
 
    比如:现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令很多父母苦恼,原因是这些孩子生来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多给孩子的爱,希望他们生活的幸福固然没错,但是实际上已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些“非理性认知”——大家照顾我是应该的,别人让着我是应该的,我得到优待是应该的。我们常听到孩子的抱怨:“奶奶太讨厌了,总在吃饭时给我夹菜!”“妈妈太烦人了,我玩游戏正开心的时候来叫我洗澡!”“英语老师太可恶了,我偶尔忘写一次作业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我!”本来是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过分包办代替以后,被孩子认为是别人的事情,所以不仅对别人的帮助不懂珍惜,甚至产生了抱怨。
 
    再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人是活的,对一切死亡拒绝和排斥是本能。人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很多人以自己从来就是活着的作为前提,所以想到将来的死亡就会哀伤和恐惧。为了克服死亡恐惧,人类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各种宗教的办法。比如佛教讲转世轮回,基督教里的升入天堂,都是给人们以永存不灭的出路。道家讲天人合一,无神论者讲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等。内观之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变化,是充分感到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给予。这种幸运的给予,使我们有机会来到人间,认识我们的亲人朋友,感受各种美好的感情,体会每个人不同的美丽人生!基于这种生命是给予的认识,实质上是承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无”,所以在仅“有”的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要好好珍惜生活,最终归于“无”的时候也心安理得并无遗憾。
 
    人们往往忽略自己所拥有的,而在乎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习惯于在自己做成一个事情的时候,就立即把目光转向下一个没有得到的事情。这种心理习惯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许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那些欲望过高过强的人来讲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他们来讲他们永远没有成功,永远没有满足,永远都是不满意,永远都是不平衡。其实静下心来内观一下,不只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他人(外界)的给予。我们每一餐饭、我们的每一件衣服、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点进步,其实都是农民、工人、父母、老师、朋友给予我们的。我们享受奥运的快乐,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我们享受飞机高速铁路的快捷方便,我们学习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些都是前人、别人的努力和成果,很多我们并不认识的人其实也在间接地帮助我们,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当内观者觉察到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内心就会充满了幸福和感激!
 
    当人内心充满幸福和感激的时候,恐惧、委屈、悲伤、愤怒、烦躁就都已经离你远去……
 
    2.“付出”亦“快乐”
 
    2002年12月3日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大会上,通过调查923例自杀和754例其他意外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首次公布了中国人的八大主要自杀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依次是:①抑郁程度重;②有自杀未遂史;③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④生命质量低;⑤慢性心理压力大;⑥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⑦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⑧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该研究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结论是:①中国自杀案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相对低(本研究为63%,国外绝大多数研究在90%以上);②中国自杀者有相当比例,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
 
    我认为人际关系冲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群体都可能发生的。人际关系冲突有各种类型,在家庭里可以有亲子冲突、夫妻紧张、婆媳矛盾、亲戚分歧等,在单位可以有上下级矛盾、同事冲突、师生矛盾、同行竞争等,在社会可以有邻居不睦、朋友争执、同学嫉恨、情人恩仇等。所以说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中国人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的第一要务。
 
    其实,不仅是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人际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很多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都有很丰富的论述和见解,到目前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处理好“得”与“失”“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一些人在和他人相处时心理不平衡,主要是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少。更多的人认为如果付出不能得到回报就是吃亏!发现自己吃了亏,有的人性格内敛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憋闷自己,短期导致心情烦闷,长期会引起身体疾病;有的人性格直爽向对方要求增加回报,但是结果往往是不能如愿、不欢而散,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冲突和损失!
 
    很多人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希望自己能够不计较得失,求得心理平衡。但是其实上,越是标榜自己糊涂的人,反而越是心里计较得很。“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所以装糊涂也是很难做到的。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体会到内观疗法通过改变非理性的认知,是从根本上想通“得”与“失”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1)能付出是幸福的
 
    不只是“得到”大于“付出”时会让人快乐,“付出”本身其实也会带来“快乐”。在进行“我为对方做的”内观主题时,我们会想起来小的时候能够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时看到亲人们满意的笑脸,我们会发现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些事情,是一种快乐。如果你为朋友做一件事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那么你的心里会更容易快乐。因为你这么做并不是期望回报,如果万一他(她)对你有了回报,你岂能不更喜出望外吗?
 
    (2)结果与目的常不一致
 
    很多事情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虽然最后当初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是我们通过这个事情,已经得到了其他方面的收获。如果抱定当初的目的必然失望,如果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收获自然欣慰。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有的事情,眼前看起来是吃亏了,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占了便宜。有时,你的上级因为某种原因为难你,让你备尝艰辛,但是换个角度,你应该感谢他(她),因为他(她)在变相的培养和磨炼你,让你做事成熟起来,今后成长得更顺利。
 
    (4)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有的事情,从物质层面看是吃亏了,但是从精神层面看,却是占了便宜。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不辞辛苦、不畏艰辛、顽强奋斗,更多是追求一种名誉上的肯定和精神上的胜利!总之,对待得与失,还是要辨证发展的看问题。
 
    (5)降低期待,给自己一个理由
 
    在做事情时,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只是为别人做的,自然会期待回报,如果没有回报,自然心生失望。但是如果你能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同时找一个为自己的理由,也就是做事的目的“一半为别人,一半为自己”,那么心态就平和很多。
 
    (6)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两个人一起做事,做成了大家都高兴。夫妻吵架,两个人都生气,只会互相伤害,最终也没有什么人是胜利者。婚姻与其他的事情一样,要互相妥协,共同努力,如果能看到为对方让步,也包含着自己的利益,才能“求大同,存小异”,超越分歧追求双赢。
 
    我有一个患者,她在做一个事情时明明其中也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她坚持只有完全自己合适的事情才肯去做,否则宁可自己的好处不要,也不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世界上那有只自己一个人合适的事情呢?你不让人家得到人家应得的好处,人家为什么陪着你白忙乎呢?她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一个长久的朋友,也没有一份快乐的心情。
 
    3.懂得“无以为报”
 
    很多人心理失衡,都是认为自己付出很多,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的人和事不仅不是“付出”小于“得到”,而是“得到”远远多与“付出”,甚至有些是自己“无以为报”的!
 
    内观疗法依次选择父母、祖辈、老师等对象来进行内观思考,我认为是吉本伊信先生经过慎重考虑后才确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生而成人,从牙牙学语的婴孩到独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他(她)的前半生是在不断学习和获得中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他(她)的父母、祖辈、老师等都给予了他(她)巨大的帮助,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客观事实。
 
    内观中通过对父母、祖辈、老师等“对方为我做的”和“我为对方做的”两个内观主题的对比思考,就是重新去会回顾上述被忽视的事实,觉察到自己已经得到他人太多的爱和给予,而自己是无法完全回报的,使自己产生被爱感和获得的满足感,不能回报亲人的愧疚感。
 
    在集中内观的第五天中午,榛木所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从出生到自己开始工作时所支出的费用。包括住房、饮食、衣服、上学、娱乐等,单看起来并不多的支出,按照我大学毕业的23年累加起来,再比照现在的物价水平,竟然已经在100万元以上了!
 
    以前的自己没有生活能力,这些钱都是父母所供养的,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竟然为养育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物力(还不算心力)!现在自己已经是成人了,面对年迈的父母,你为他们做得再多,也无法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榛木所长说了一句话,让我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她说:“不能完全回报父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呀!”
 
    在觉察到了“无以回报”之后,你对父母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你的父母有些唠叨,你还会粗暴地打断他们吗?如果你的父母不能继续给你提供新的帮助,你还会埋怨他们吗?如果你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你还会斤斤计较吗?如果他们因为健康等原因给你添了麻烦,你还会不胜其烦吗?如果他们遇到了困难而求助于你,你还会斤斤计较无动于衷吗?
 
    经过这样对象和主题的反复内观,内观者的认知模式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比如:遇到自己不能获得的名利时,以前可能是怨天尤人,但现在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实力和机会还未达到吧;遇到不能获得的感情时,以前可能是一味得埋怨对方,现在可能会反思是因为自己并不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吧。总之,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时,会更加理性和客观。
 
    4.对“添麻烦”的正视
 
    在心理卫生门诊,我听到来访者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抱怨: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总是和自己做对;有人抱怨恋人不关心自己,不疼爱自己,不迁就自己;有人抱怨领导,不表扬自己,不重用自己,不提拔自己;有人抱怨社会,到处是拥挤,到处是竞争,到处是挫折;有人抱怨身体,总是不舒服,总是不轻松,总是不听话……
 
    这种抱怨实际是一种对他人和外界的不满,是当事人无力改变周围现状,但又不接受现实的社会不适应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都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内观的主题之三是“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通过该主题的思考,内观者会发现自己无意之中,已经给别人(外界)增添了很多的麻烦。
 
    (1)给父母添的麻烦
 
    通过对父母的内观,内观者会重温童年的幸福时光,重温父母的养育之恩,会发现父母给予自己的爱是无以为报的。同时,还会发现不仅在过去自己小的时候,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依然给父母增添了很多的麻烦。
 
    (2)给配偶添的麻烦
 
    通过对恋人或爱人的内观,会发现对方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自己并不满足,不仅没有表达谢意,甚至经常给对方添麻烦。
 
    (3)给领导添的麻烦
 
    你在抱怨领导的时候,是否考虑过领导的难处?你只是看到了更高的职位带来的权利和荣耀,是否想到相应的责任和付出。如果你在现在的岗位上,都不能让领导满意和放心,他可能会交给你一个更重要的岗位吗?
 
    (4)给大自然添的麻烦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给大自然添了很多的麻烦,我们吃各种食物、喝水、呼吸空气,我们浪费资源、制造垃圾、排泄废物、污染环境……
 
    (5)给自己身体添的麻烦
 
    我们每天使用我们的身体,为了贪吃、贪喝,让肠胃受罪;为了上网玩游戏,让眼睛、手指和颈椎受累;为了挣更多的钱,透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到了现在身体吃不消了,有了各种的症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其中有自己不爱惜的原因,是否应该感谢一下身体为自己做的贡献?
 
    当“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的主题和“对方为我做的”的主题同时进行内观时,还会产生正常人做错了事情时应该产生的羞耻感和自罪感。这两种情感是正常人所应该拥有,而多种心理障碍者所欠缺的。因为后者对自己的不当缺乏内省和自察,他们只会去寻找客观的理由为自己解脱,或者只是去怪罪别人。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和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是社会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内观疗法为人格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恭喜广州为本教研在201年8月20-23日国际内观疗法协会荣获中国内观疗法第二批培训基地。
 
中国内观疗法第二批培训基地
 
    广州为本教研定期周末招募内观疗法爱好者和体验者,有线上和线下不同形式,欢迎垂询熊老师13342822669(微信同号)。
  • 标签:

13610352352